舒云:1967年江青与叶群关系
在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位人物,依次从左至右分别是叶群、江青以及林帅。
1967年,江青与叶群关系密切。
作者:舒云
近年来,叶群与江青之间的关联逐渐为世人所知,然而,关于1967年的二人关系,仍有诸多细节尚未公之于众。彼时,江青声名显赫,如同璀璨明星,正处于权势巅峰,且仍在不断攀升的阶段。叶群对她竭力讨好,与后来情形迥异。关于这一点,江青的首任秘书阎长贵向笔者透露了一些他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情况。
送江青军装与《毛选》。
阎长贵说,在19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林彪被毛泽东树为接班人,成为中共中央的唯一副主席。林彪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以他的名义,送给江青和江青身边工作人员每人一套军装。
1966年8月18日,这一天标志着毛泽东首次接见红卫兵的历史时刻。前一晚,毛泽东在深夜时分突然决定换上军装。毛泽东身着军装之举,蕴含着深厚的意义,其核心在于提升军队的社会地位。
建国后毛泽东就没有穿过军装,由于他身材高大,他要穿军装,就要穿特制的,一时上哪里找?正好8341部队有个警卫干部身高体胖,把他的一套新军装拿来,虽然有些紧,但总算凑合了。以后有好多人写信问,为什么不给领袖准备一套合适的军装?谁能想到毛泽东穿军装是“灵机一动”呢。
毛泽东身着军装,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在“文革”时期,军装甚至成为一种潮流。无论是有军籍还是无军籍的人,从总理到江青、叶群,纷纷效仿,穿上军装。当时,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及其工作人员,无论是记者还是外出办事的,都身穿军装,将穿军装视为一种荣耀。在此背景下,毛家湾向江青及其身边的人赠送了一套军装。至于这套军装背后的提议者,是林彪还是叶群,阎长贵认为,这很可能是叶群利用林彪的名号,以林彪的名义实施的。
叶群此举的动机和目的十分明确,意在取悦江青及其周围的工作人员。阎长贵回忆,自1967年起服务于江青,曾有人带他去军需处按其身材尺寸定制了一套军装。即便在文革结束后,阎长贵仍向汪东兴咨询:“林彪是否也曾赠予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汪东兴坚决回应:“没有,仅赠予了你们江青身边的人!不仅赠送了陆军制服,后来还送了空军和海军的制服。”
阎长贵轻声一笑,坦言自己未曾从军,对军队的礼仪一无所知。穿上军装,他既感荣耀,又不免感到些许不适。每当他经过中南海与钓鱼台的门口,站岗的战士们一抬腿,举手敬礼,那突然的动作总让他心中一惊,不知如何是好。
江青展现出浓厚的军队情怀,她将负责演绎“样板戏”的北京京剧团纳入军队序列,使得团员们身着军装。此举激发了众多剧团纷纷申请加入军队的愿望,渴望能穿上军装。在1967年11月9日与12日举行的北京文艺座谈会上,江青发表讲话:“关于参军的事宜,大家无需过于心急。”红卫兵,尤其是早期的中学生红卫兵,也纷纷效仿,穿上没有领章和帽徽的旧式军装。身着军装,如同佩戴毛主席像章一般,这成为了“文革”时期的一道独特风景。
1967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重新印刷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首套横排版《毛泽东选集》。阎长贵回忆道,该书一经问世,叶群便迫不及待地将之赠予江青及其亲近的工作人员,每人一份,且语气夸张地宣称:“这是林副主席的赠品!”江青收到的那套《毛泽东选集》上,林彪亲自题写了名字。
阎长贵表示,在江青同志面前,我代表全体工作人员,诚挚地向叶群同志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我们承诺将积极响应林副主席的号召,认真学习林副主席赠予我们的毛主席著作,并竭尽全力,更好地为江青同志提供服务。叶群同志回应说,林副主席所赠书籍亦传达了相同之意。她热情地与我握手。
坦言,当林彪同志赠予我书籍之际,我心中喜悦不已,亦深感荣光。我郑重其事地在《毛泽东选集》的扉页上写下:“此书乃林副主席所赐,务必潜心研读。”并署上了自己的姓名及日期。——然而,1968年1月,我遭受江青同志的诬陷,被囚禁于秦城监狱,狱方管理人员竟强令我撕去那页,我心中不禁感到痛惜。
阎长贵很决断地说,这次送书虽然打着林彪的旗号,用林彪的名义,恐怕也是叶群的主意。
首长随主席,我随江青!
林彪与江青曾不止一次莅临钓鱼台11楼进行探望。阎长贵回忆称,他仅目睹过其中一次,那是在1967年的春日。当时,林彪正坐在会议室中,面容严肃,沉默不语。众所周知,他莅临此处时通常无需添水,因为他平日里极少饮水。
“这些字画是赠予林副主席的,另有几幅则是给老夫子(即陈伯达)的。”
林彪言辞稀少,面容平静,难以辨识其心情是喜悦还是不悦。叶群感慨道:“我们不过是一介武夫……”以此表达对江青的感激之情。至于他们具体还讨论了哪些内容,我则无从得知。
据林彪秘书张云生所述,叶群曾向秘书们表示:“我坚定地相信一条原则:必须紧跟首长,跟随主席;同时,我也将紧随江青同志的脚步!无论她走到哪里,我都会跟随至终;她若不去的地方,我亦绝不涉足!”
阎长贵表示:“张云生同志所言不虚,叶群确实如此言传身教,她确实始终效仿江青,这一点我亲身经历与深切体会,已不止一次。”
“毛主席特地派我来此问候大家!”同样,叶群在与红卫兵及民众的交流中,亦步亦趋地模仿道:“我代表林副主席,前来向大家问好!”“林副主席委托我来向大家致意!”诸如此类。在众多公众场合,叶群常率先高声呼喊:
“向江青同志学习!”“向江青同志致敬!”
在“文革”时期,频繁举行接见红卫兵的集会,同时“样板戏”的演出也接连不断。阎长贵回忆道,叶群时常打电话给他询问:“今日的会议或是演出,江青同志是否会出席?”他则会反问:“您自己是否参加?”叶群果断地回应:“江青同志若出席,我便随行!”
这类电话屡见不鲜,我均本着诚实原则给予了回答。通常我对江青是否出席心中有数;若情况不明,我会先向江青询问,然后才拨通电话告知她。对于她的来电,我始终保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众多材料中披露的一则事件,更揭示了“第二夫人”叶群对“第一夫人”江青的紧密追随,她总是随声附和,形影不离。
在1967年国庆节前夕,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首都机场,热情迎接由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率领的党和国家代表团。叶群提前到达现场,随着客人的将至,她却因江青未至而执意离去;尽管周恩来总理挽留,她仍巧妙地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若江青同来,我们两位女性相陪,我便不觉孤单;若她缺席,独自一人的我,心中难免寂寞。总理听后脸色严肃,不悦地回应:
‘这样的理由成何体统?既然来了,便不能轻易离开!’我意识到无法通过正式途径请假,便在总理未留神之际,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叶群对江青的复杂心理态度。
“人真是不可貌相!”
另有一次,江青派遣我至毛家湾递送一份文件。我在会议室耐心等候指示之际,叶群便取出五、六支圆珠笔交于我手,并叮嘱我将其中两支转交给江青,余下的则供我和工作人员使用。彼时,圆珠笔在中国尚属新颖物品,市面上难得一见。尽管上述几件事看似微不足道,却无不体现出叶群的周到考虑与深切关怀。
“江青同志是否有所需,若当地供应不便,我们这边有其他途径可以满足。”对于这类电话,我颇有微词,颇感不悦。我暗自思忖,江青所需之物,难道真有难求之品?她自有专人管理生活。尽管如此,这类电话我都未向江青透露,我认为这样做过于琐屑,即便江青得知,未必会感到称心。这或许是我作为一小知识分子所持有的清高心态的体现。
谈及江青的日常生活,她曾在一次漫步中对我言道:“如今子女均已成人,各自在职场上奋斗,我和主席的薪水,除去日常的饮食与衣着开销,别无他用。即便如此,我们依旧摒弃奢华,不享用珍馐美味。她特意叮嘱我,要提醒汪东兴同志留意此点。”
坦言,就饮食而言,江青的生活并不算奢华。然而,她在用餐方面的挑剔也是众人皆知的。定居钓鱼台时,无论出席中南海的会议或是人民大会堂的集会,她总是习惯性地携带随身的厨师——程汝明师傅。在江青的身边工作人员中,能够始终如一、尽职尽责的,恐怕唯有程师傅一人。程师傅在毛主席身边服务了二十余载,为江青烹饪佳肴逾十年,更从1973年开始,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名,担任了江青身边工作人员的党支部书记(在中央领导身边,厨师担任此职务的情况,实属罕见)。
江青素来对程师傅礼遇有加,从不加以刁难或欺凌,这一行为恰恰凸显了她的实用主义态度。在她看来,唯有程师傅烹制的佳肴方能迎合她的口味,令她心满意足。秘书与护士虽可轻易更换,但寻觅一位称心如意的厨师却非易事。这或许正是江青的考量所在,因此对于那些未能满足她要求的秘书与护士,她往往采取极端手段进行整治。
据林彪的秘书们透露,叶群对工作人员的态度总体而言尚可,尽管她偶尔也会摆出威严的姿态,但她从未将工作人员囚禁于牢狱之中,这点与江青的做法有所区别。
须提及的一点是——阎长贵提及,叶群对待我们这些在江青同志身边工作的人员,态度热情,关怀备至。除了上述种种,她更是频繁地赠予我们毛主席像章等物,并时常叮嘱我们务必尽心尽责地服务于江青同志。记得有一次在京西宾馆举行会议,因故我迟到了,江青同志先行离场,而我又无车可搭乘返回钓鱼台。恰在此时,叶群得知了我的困境,她热心地对我表示:“无需忧虑,我将用车亲自送您回去。”我遂搭乘叶群的车回到了钓鱼台。这一善举让我对叶群的敬意与好感倍增。
阎长贵回忆道,那时的江青在我心中宛如一尊神圣的“偶像”。对比之下,叶群的形象在我眼中显得有些粗糙,甚至略显猥琐,与江青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后来在阅读张云生、吴法宪等人撰写的回忆录时,我才惊悉江青的精明之处,她不仅能够操纵林彪,更是林彪家庭的掌控者,这让我当时感到十分惊讶。与此同时,我对江青与叶群共同参与的那些恶行也一无所知,比如抄家上海文艺工作者赵丹、郑君里等人,以及导致孙维世不幸身亡的事件,这一切都令我深感震惊。
应该说,1967年江青和林彪、叶群的关系还处于比较好的时期,有分歧和矛盾,但还没有激化和公开暴露出来。所以,在我给江青当秘书的1967年,我没听到江青说林彪、叶群的什么坏话,她也没告诉我和叶群(以及林彪)接触,包括打电话,要注意什么。
据杨银禄,江青的第二任秘书所述,江青曾对他下达指示:“叶群此人颇富心机,无论是她来电或是她人所拨的电话,均需详细记录,以备不时之需并作为证据。”由此可见,江青与林彪、叶群之间的关联亦经历了一段演变的过程。
源自《文史博览》2008年第5期,爱思想网。
配资一流证券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