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沧州,烈日与热忱交织。
当40名军转干部身披绶带、胸戴红花站在欢迎仪式上时,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对军旅生涯的眷恋,也藏着对未知未来的忐忑。
这场由沧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精心筹备的培训班,不仅是一次技能培训,更是一场关于“如何从军人身份中抽离,又如何在地方建设中重塑价值”的深层对话——而这场对话,恰恰戳中了近年来军转干部群体面临的普遍困境。
过去,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某位战功赫赫的营长转业后,因不熟悉地方行政流程,在公文审批中屡屡碰壁;某位特种兵出身的干部,因难以适应基层“坐班制”的节奏,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迷茫。
这些案例背后,折射出的是军地两大体系在运行逻辑、价值评判、工作节奏上的深刻差异——军队强调“绝对服从”与“结果导向”,地方更注重“程序正义”与“过程平衡”;军营的荣誉体系围绕战备训练展开,地方的考核标准则与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紧密挂钩。
这种差异,让许多军转干部陷入“身份撕裂”的焦虑。他们既渴望保留军人的血性与担当,又不得不面对地方工作中“人情世故”的复杂性;既怀念部队里“一个命令顶万言”的效率,又不得不学会在层层汇报中寻找突破口。
正如一位曾经的战友私下坦言:“在部队,我是带兵打仗的指挥官;到地方,我成了政策条文的‘小学生’。”这种落差感,若得不到及时疏导,极易演变为职业倦怠甚至自我怀疑。
军转干部的身份转型,需要系统的社会支持。例如,地方单位能否建立“导师制”,让经验丰富的公务员与军转干部结对帮扶?能否在考核机制中,为军转干部设置“军事素养转化加分项”?社会舆论又该如何摒弃“军转干部=插队”的偏见,真正看到他们背后的纪律性与执行力?
更重要的是,军转干部自身也需完成一场“心态革命”。不再纠结于“过去我是团长,现在我是科长”的职级落差,而是思考“如何用带兵经验带好一个科室”;不再抱怨“地方工作太琐碎”,而是学会在细微处见真章。
智汇沧州认为,“志存高远,不是要所有的军转干部都去创造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要在平凡岗位上,把军人的‘较真’变成地方的‘靠谱’。”
从“军营到职场”的路,从来不好走。
当个人奋斗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当军人精神与地方发展相互成就,这条路,终将通向更广阔的天地。
来源:智汇沧州
#沧州#
配资一流证券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